当前位置:星座命理网>传统文化>城市文化>

源远流长的陕西秦腔文化

城市文化 阅读(5.45K)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秦腔的流传已有上千年,秦腔文化也是在这近千年以来,不断变化改善,秦腔因流行的地域不同,而演变成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对与秦腔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陕西文化为你解答,一起来看看吧。

源远流长的陕西秦腔文化

秦腔,是我国戏曲中较为古老的大型剧种之一,因产生于秦陇大地,又以陕西关中话为基调,故名为秦腔。它是深受西北人民喜爱的一个主要剧种。秦腔传入什川,据考证约在公元18000年以后。当时由于社会处于重大变革时期,文化交流活动加快,人们频繁往来于兰州什川之间,耳濡目染,逐渐对秦腔艺术有了兴趣,一些农村艺人、好家,以不满足“小曲子”演唱,并在各“小曲子”自乐班的基础上模仿、嫁接、移植,走上由简到繁、由折子戏到全本戏演出的道路。

清代后期,秦腔在兰州盛行起来。光绪元年(1875年),兰州成立了秦腔班社“福庆班”。名艺人张福庆组织众多艺人在固定的戏台上演戏。茶馆酒肆常有清唱的艺人。1913年,朱怡堂等老艺人成立了“化俗社”。班社组织秦腔艺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促进了秦腔艺术的发展。高亢、激越、豪放的秦腔曲调吸引了许多听众变成戏迷。什川戏迷魏学品、魏贵喜、王元亭等数十人常去兰州班社看戏学戏。什川城隍庙南面有一座乾隆年间的戏台,秦腔艺人常在台上演戏,广大农民常去看戏捧场。

上世纪三十年代,什川的几十位秦腔艺人演戏水平提高。他们拆去旧戏台,在原址建起一座两层戏楼,上层是戏台,结构精巧,高大宽敞。逢年过节和梨花会期间,本地秦腔艺人邀请水阜、中堡、西岔的艺人来同台演出,盛况空前。每场观众有1000人左右,男女老幼,热闹非凡。那时演出的剧目都是传统的历史剧。

1940年,什川秦腔艺人组成两个戏社。王元亭、魏毓功、魏学通、陶启福、魏孔安、魏学礼、魏至愿、魏本中、魏旭中、卫明新、卫明珍等人组成同乐社。魏贵喜、魏学品、魏至孝、魏学印、魏至贵、魏职相、魏周存、魏孔文、魏学成、魏周湖、魏学茂、魏至君等人因在上车村居住,组成的社名上车社。两社常唱对台戏,梨花会时昼夜都唱,互相竞争,促进了秦腔艺术的快速发展。

舞台演出
  1944年,同乐社应邀去榆中夏官营演唱五天,受到那里观众的赞誉。四十年代是什川秦腔艺术的鼎盛时期。泥湾村的艺人焦元宝、魏左堂、魏至卿等,河口村的艺人马称科、魏从贵、马称举等,常渡河来什川演戏。解放初期,什川秦腔艺人在新年春节和梨花会期间仍然演戏。1958年,什川公社成立了秦腔剧团,名艺人魏周存任团长,团员有40人,青年女演员中张治花水平较高。秦剧团平时组织团员在同一工地上干活,休息时大家谈论演艺,互相切磋,老艺人传教青年演员。他们历史剧和现代剧都演。常演的历史剧有《铡美案》、《辕门斩子》、《苏武牧羊》、《反徐州》、五典坡》、《游龟山》、《游西湖》、《周仁回府》、《潞安洲》、《三娘教子》、《小姑贤》、《白玉楼》、《大升官》等,现代剧有《十年之家》、《梁秋燕》(眉户剧)等。

1963年,什川公社书记寇永明重视秦腔等文艺事业,他安排木匠扩建戏楼两侧。自己在新台上粉墨登场,与艺人们一起演戏。老艺人陶启福从榆中秦剧团回到家乡,把精湛的演艺献给乡亲们。1965年,青年艺人魏万英、魏至芳等演出现代剧《会计姑娘》、《夺印》等。“文化的大革命中”,什川秦剧团演出《血泪仇》、《血泪湖》、《三世仇》等现代剧,并移植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为秦剧。主要演员有王家林、魏兴吉、陆发安、刘永兰、颜孔鲁、卫明月、魏永旭等。1972年建起了新舞台,把古式建筑的戏台拆毁了。

源远流长的陕西秦腔文化 第2张

八十年代初,什川业余秦腔艺人组成剧团,王家林任团长,演出的剧目以传统历史剧为主。每逢梨花盛开时,他们在梨园中搭台演戏。繁花似锦,莺歌燕舞,戏台上的精彩演出和美妙音乐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无数本地群众和外地游客来欣赏。泥湾村的业余秦腔艺人在魏万德、魏怀旺的组织下经常登台演传统历史剧,突出的演员有火彩英、魏怀堂、魏万俊、魏正花、魏胜邦等。

九十年代,什川业余秦剧团不仅在本地经常演戏,还几次应邀上县城演戏,获得好评。老票友宁月生在1996年发出振兴什川秦腔的倡议,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原皋兰秦剧团艺人苏义宏,宁文延回到家乡,给业余秦剧团指导并伴奏。

梨园秦腔表演
  新世纪以来,什川各村都增加了秦剧爱好者,在农闲时向艺人学戏。业余秦剧团内演艺水平较高的有:魏公德、魏周祥、魏周秀、陶世梅、贾福苹、魏周义、魏孔明、陶玉花、杨重梅、魏永宽、魏世荣、丁艳兰等。伴奏艺人有魏至国、周立红、陆发林、陶启正、宁兴勇、魏太中、魏兴林(长坡村)、魏兴林(南庄村)、唐克勤、魏永才、高士学、魏周兴等。这些人大多是中年人。春节和梨花会集中演几场,平时在老龄协会、茶园和农家院中清唱,不断提高演艺水平。

2009年10月,在什川镇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新建什川文化站,建成130平方米戏台一座,并成立了什川秦腔协会,魏周秀任会长,陶启正、宁兴勇任副会长,会员58名。在协会领导下,2010年春节和五·一节都演了几场戏,受到本地和外来观众的热烈赞扬。什川秦腔协会将对保护秦腔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促进秦腔艺术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源远流长的秦腔艺术在什川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发展了一个世纪,它传播了忠孝节义和真善美,贬斥了奸邪腐败和假丑恶,对乡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广大群众始终对秦腔喜闻乐见。什川秦腔艺人有优良的传统,就是甘于奉献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解放前,艺人们捐资建戏楼,捐资聘请导演,捐资购买戏装、乐器和道具,并且一直是义务演出,只要乡亲们爱看戏他们就满足了。解放以后,艺人们继承发扬前辈的优良传统,直到现在,什川的秦腔事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必将进一步繁荣!